【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美育涉及的范围几乎与我们的生活一样宽。怎样提升青少年的审美修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应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的功能;也有人认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并努力将学科教学与美育相融合;还有人认为青少年应在日常生活里感悟美、发现美。

你认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哪一种美育途径更重要?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当下,无论是高雅艺术进校园、大中小学生的艺术展演,还是国博门前排起的长队、走红一时的“故宫跑”,美育活动的确越来越多。但对于如何真正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审美修养,怎样才是全面有效的美育途径,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人们对于美育途径的论证。材料中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强调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的美育功能,也可以理解为“全民美育”或“公共美育”,第二种强调学校这一教育主体的美育作用,第三中强调青少年个人对美的感悟力,即自我美育能力。对此,试题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回答“对青少年的成长,哪一种美育途径更重要”的问题。对此,首先可对“美育”给出正确的解读,避免产生误区。比如,有些人对美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美育就是写字画画、唱歌跳舞之类,将美育局限在了艺术教育范畴之内,而忽视了人的内在精神的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出材料第一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存在此类误区。从而指出,事实上,美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可见的技能上,更体现于内在的修养中。德国哲学家席勒说,人只有在完整而自由的状态下,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审美者。而美育中所包含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中的深层次内容,正是影响一个人情感、趣味与气质的关键因素,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个人的为人准则与行事风格。对此,则可选择第二种或第三种美育途径,指出学校教育、个人感悟等对于人审美素养的作用。

参考立意:

1.把学校美育工作从“软要求”变成“硬指标”。

2.美育之根本,在于自身之修养。

3.营造全民美育氛围,助力社会审美提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他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为科研,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方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联想与感悟?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以“青年成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选用林占熺先生的事迹,要求考生依据“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围绕“青年成才”的主题写一篇文章。材料介绍了林占熺先生科研工作,侧重于“解决世界级难题”发明新方法”为科研付出很多”助力全世界脱贫致富”等方面,因此,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咬定青山,矢志不渝;心系乡土,敢为天下先;心怀天下,放眼世界;追逐理想,不怕牺牲;等等。

在写作时,不可脱离“青年成才”的主题。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物理学史上的有趣课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7世纪末阐述了他的光波动原理,认为光是一种波,沿直线与球面传播。稍后,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光微粒说,认为光是由非常奥妙的微粒组成,遵守运动定律。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粒子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被人淡忘。直到十九世纪初衍射现象被发现,光的波动理论才重新得到承认,而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后来又经过托马斯·杨、菲涅尔、麦克斯韦、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长期研究,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界才最终认识到,光除了具有波动性质以外,也具有粒子性质,这即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你从材料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所给材料简要叙述了物理学家对光的性质的认识过程。“波动说”与“微粒说”这两种理论的交锋,持续了两个多世纪,涉及众多物理学家,最后大家才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材料启发我们,不要盲目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判断。学术研究要鼓励尊重不同的见解,相异甚至相反的说法也许会弥补我们认识上的不足。学术结果往往是在争论碰撞之中产生的。科学认识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难的,一项科技发明或一种科学发现总是在不断求索、不断继承、不断借鉴、不断超越、不断融合之中取得成果。在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学术等,其理亦然。

参考立意:

①探索无止境;

②善于借鉴,善于超越;

③贵在融合;

④不盲从权威等等。

微信图片_20230519113252.png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法国]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真实。——[德国]费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语言注重文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材料由三则关于论述“有我”和“无我”的中外名人名言组成。第一句名言强调的是人要重视自我;第二句名言强调的是人要放弃自我,追求无我;第三句名言强调的是在建立“自我”的基础上追求“无我”的境界。其实,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要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关于“有我”“无我”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与思考,在写作时找准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即可。

参考立意:

①做人不可迷失自我,要审视自我;

②在利益面前“无我”,方能成就大业;

③欲建立功业,先建立自我;

④建立自我,成就人生;

⑤建立自我是为了追求“无我”;

⑥无我之中有我——外在无我,内在有我;

⑦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⑧创业要追求“有我”,功成要追求“无我”。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人民日报》在评论网上“新集体生活”时说: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

材料二:太过重视行为规则与拘泥形式,以致在事业上坐失良机,那损失是很大的。

——培根

上述材料能引发我们对“规则”的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讲述的是遵守规则对于集体和社会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太多印破坏规则而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轻一点的如高铁霸座,严重些的如酒驾车祸等各类违规现象。而对于材料中“新集体生活”这一新时代新生活而言,规则同样重要。并不是说只有与人面对面交往时才需要遵守规则,虽然见不到面,但在网络公共空间上发表言论、与网友交流,也是集体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也就必须遵守表达、交流的社会公共秩序和规则。

材料二的观点则是不能过分拘泥于规则,有时候也要勇于创新。“规则”一词,既可以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也可以指“规律,法则”。因此,“规则”的理解应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因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死板地遵守规则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旧社会的秩序(规则),新时期阻碍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规则)等。

当然,我们一般的思维有可能更多地是停留在对打破规则之后而带来的乱象方面。但如果我们能把目光投向那些不合时宜、落伍甚至是反动的规则方面,或许我们的思维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写作时必须明确提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特别是可以结合疫情封锁,出行不便时,人们如何遵守网络社交的规则这一时代话题进行思考。可适当引用相关事例论述不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同时,也应该适当论述部分过分陈旧的、死板的规则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和人们灵活地处理事务。在此基础上,也可适当论述我们在遵守必要的规则秩序的基础上,也不能因规则而束缚头脑,丧失创新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气。

参考立意:

1.遵守积极的规则,也要勇于打破消极的规则

2.规则与创新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